哔哩哔哩为什么被叫做鼠鼠
在中文互联网的亚文化语境中,哔哩哔哩(Bilibili)与“鼠鼠”这一昵称的关联,是一个充满戏谑与自嘲意味的文化现象。这个称呼并非官方定义,而是源于其用户群体——“B站用户”的自称和互称,并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特定身份认同感的社区标签。要理解这一现象的起源与扩散,需要从B站的社区文化、用户画像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入手。
“鼠鼠”一词的源头可追溯至网络流行语“鼠人”。该词早期出现在贴吧、论坛等平台,用以形容那些在社会中感到卑微、渺小,习惯于自嘲的个体形象,带着一丝“下水道”般的悲观色彩。随着词汇的传播,其攻击性和意味逐渐被淡化,转而成为一种温和的、带有共鸣感的自我调侃。当这一词汇迁移至B站,与B站高度年轻化的用户群体结合后,演化为了更显“萌化”和亲切的“鼠鼠”。用户们以此自称,并非表达真正的情绪,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化解压力,并标识一种“我们都是普通人”的社区归属感。
这一称呼的固化与流行,与B站的核心用户画像高度契合。根据多项市场研究报告数据,B站用户构成呈现出极其鲜明的年轻化特征。
用户年龄层 | 占比 | 特征描述 |
---|---|---|
24岁以下(Z世代) | 约43% | 学生群体为主,正处于学业或初入职场阶段,面临较大的成长压力。 |
25-30岁 | 约31% | 初入社会的年轻职场人,面临工作、生活的多重挑战。 |
31岁以上 | 约26% | 相对成熟的用户,但多数仍保持着年轻的互联网心态。 |
从上表可以看出,B站的核心用户是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、普遍面临各种压力的年轻人。“鼠鼠”的自嘲,恰恰精准地反映了这一群体在面对学业、就业、房价等现实问题时的复杂心态——既有迷茫和无奈,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。
此外,B站特定的社区互动模式也加速了“鼠鼠”文化的传播。B站的弹幕文化创造了一种“共时性”的观看体验,当视频内容涉及到 relatable 的“悲催”日常或尴尬瞬间时,满屏的“鼠鼠我啊”、“鼠鼠震惊”等弹幕会瞬间引发强烈共鸣。这种集体狂欢式的互动,将个体的自嘲转化为群体的仪式,使得“鼠鼠”不再是卑微的象征,而是一种温暖的、彼此认可的“暗号”。
与“鼠鼠”文化强相关的,还有B站的“鬼畜”和“二创”(二次创作)文化。许多UP主将“鼠鼠”形象具象化,创作出相关的表情包、动画短片和鬼畜视频。例如,源自游戏《黑魂》的“鼠式”梗图,以及各种描绘小老鼠打工、破防的搞笑视频,都极大地丰富了“鼠鼠”的IP内涵,使其从一个词汇扩展为一个拥有丰富表情和故事的社区符号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鼠鼠”一词的流行也反映了当代年轻网民的一种交流范式:即用“去严肃化”的方式讨论严肃话题。他们用“鼠鼠”的外壳包裹起内心的真实焦虑,既是一种自我保护,也是一种寻求同类、相互慰藉的方式。B站作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聚集地,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种范式的最佳载体。
总结而言,哔哩哔哩被称为“鼠鼠”,本质上是其用户群体的一种自我身份建构与文化标识。它起源于网络自嘲文化,依托于B站独特的年轻用户基础和社区氛围,并通过弹幕、二创等形式得以巩固和传播。这个称呼背后,是年轻一代用幽默化解压力、在虚拟社区中寻找共鸣的生动写照。
查看详情
查看详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