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法律框架下,快手等平台"卖赞"行为可能涉及多项违法或违规,具体法律后果需根据行为性质、情节严重程度及造成的危害综合判定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
1. 刑法层面
- 非法经营罪(《刑法》第225条):若以营利为目的长期组织买卖虚假点赞,扰乱市场秩序且情节严重,可能构成此罪,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或单处违法所得1-5倍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-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(《刑法》第286条):通过技术手段(如爬虫、自动化脚本)伪造点赞数据,导致平台统计功能受损的,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;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-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(《刑法》第287条之二):明知他人利用虚假点赞实施诈骗等犯罪仍提供服务的,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。
2. 行政法规
- 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第12条、46条,网络产品服务提供者不得设置恶意程序或虚假流量,违规者可被没收违法所得、处以10-100万元罚款,直接责任人处1-10万元罚款。
- 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8条、20条规定,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交易进行虚假宣传,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并吊销营业执照。
3. 平台规则后果
- 快手《用户服务协议》明确禁止虚假互动行为,违规账号将面临、限流、封号等处罚,违法所得会被冻结。
- 涉事账户关联的实名认证信息可能被列入行业黑名单,影响后续注册其他平台。
4. 其他法律风险
- 如虚构点赞诱骗用户付费,可能构成诈骗罪(《刑法》第266条),数额较大处3年以下徒刑,特别巨大可判无期。
-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(《刑法》第253条之一):若通过非法获取的账号进行点赞操作,可能面临7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典型案例:2021年浙江某"刷量"团伙利用7000余个快手账号提供有偿点赞服务,最终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,罚金50万元。司法机关认定其行为破坏平台算法公正性,造成商家不正当竞争损失超300万元。
从技术角度看,平台可通过行为特征分析(如设备指纹、操作频率)识别虚假点赞,2019年后主流平台已普遍建立AI反系统,识别准确率达98%以上。相关数据可作为电子证据提交司法机关。
查看详情
查看详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