哔哩哔哩(B站)的冷门内容较多,主要源于其独特的社区生态、算法机制和用户行为模式,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:
1. 垂直领域高度分化
B站拥有超过20+内容分区,涵盖动画、科技、数码、VOCALOID、虚拟主播等小众领域。其细分程度远超传统视频平台,例如科技区下还有“极客DIY”“装机测评”“开源软件”等子分类。这种结构天然导致流量分散,许多专业性内容如“古籍修复”“金属锻造”等,虽制作精良但受众有限。
2. UP主长尾效应显著
B站的中小UP主占比达85%以上,这些创作者常深耕垂直领域。例如国风乐器UP主“浑元Rysn”早期发布箫笛教程时播放量仅数千,但凭借持续产出积累起核心粉丝。平台10万粉以下账号贡献了约40%的内容,但其曝光受限于头部流量挤压。
3. 推荐算法的双刃剑
B站的“兴趣图谱推荐”系统会强化用户固有偏好。当用户频繁观看特定内容(如模型涂装)后,算法会持续推送同类冷门视频,形成“信息茧房”。根据2022年B站公开数据,冷门视频的平均完播率比热门视频高15%,说明垂直内容更能吸引深度用户。
4. 社区文化驱动力
独特的弹幕文化与“梗”传播形成了内容壁垒。例如“音MAD”类视频依赖用户对特定音效的认知,新用户可能完全无法理解。这类内容虽难以破圈,但在核心圈层中活跃度极高,常引发“文艺复兴”式二次创作。
5. 商业价值与流量错位
广告主更倾向投放泛娱乐内容,导致知识区UP主“芳斯塔芙”等虽粉丝黏性高,但商单数量不及生活区同类创作者。这种现象进一步抑制了冷门领域的商业变现能力,形成马太效应。
6. 内容深度与观看门槛
许多高密度知识类视频(如“有机化学合成实验”)需观众具备基础知识储备。B站2021年报告显示,超过60分钟的课程类视频平均观看时长仅8分钟,反映深度内容留存难度。相较而言,抖音的“短平快”模式更易触达泛受众。
7. 历史路径依赖
B站早期作为二次元亚文化社区,保留了大量核心用户。即便在商业化扩张后,日语学习、声优考古等内容仍占一定比重。这类内容在综合平台上往往缺乏竞争力,但在B站可通过“硬核会员”等机制获得持续曝光。
从平台发展角度看,冷门内容实际增强了B站的文化多样性。例如“传统戏曲”分区年增长率达34%,显示小众领域存在增量空间。未来随着虚拟现实等技术普及,沉浸式内容可能为冷门品类提供新的表现形式。
查看详情
查看详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