哔哩哔哩(Bilibili)未改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涉及品牌战略、用户认知、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。
1. 品牌辨识度与用户情感
哔哩哔哩的简称“B站”已成为中国年轻用户熟知的品牌符号。其名称源于《魔法禁书目录》中角色“御坂美琴”的昵称“Bilibili”,自2009年创立起便深植于二次元文化圈层。改名可能导致用户情感连接断裂,甚至引发社区文化认同危机。
2. 市场定位与垂直领域深耕
作为以ACG(动画、漫画、游戏)为核心的平台,哔哩哔哩通过名称强化了其二次元属性。尽管业务已扩展至直播、知识付费等领域,但核心用户仍对原名有强烈归属感。改名可能模糊其差异化优势,影响垂直市场的竞争力。
3. 国际化与本地化平衡
虽然Bilibili在海外市场使用英文名,但在国内坚持用中文名,符合其“中国Z世代文化社区”的定位。拼音“Bilibili”本身具有音节趣味性,比直译或硬性英文名更易被本土用户接受。
4. 法律与商标保护
“哔哩哔哩”商标已在中国完成全类别注册,品牌价值巨大。改名需重新构建商标体系,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及成本问题。2022年B站曾因“事哔”商标侵权案胜诉,凸显原名在法律层面的重要性。
5. 竞争对手的对比参考
类似平台如AcFun(A站)也未因业务扩展改名,反映出细分领域头部平台对名称稳定性的依赖。相比之下,盲目效仿Facebook更名Meta的激进策略,可能不适合哔哩哔哩的生态。
6. 文化符号的商业化潜力
“哔哩哔哩”已超越名称本身,衍生出“小电视”logo、2233娘IP等商业符号。其品牌联名(如与招行、肯德基合作)均依赖原有名称的传播力,改名将削弱这类衍生价值的开发。
从品牌资产理论看,哔哩哔哩的名称已形成“高知晓度-高联想度-高忠诚度”的正向循环,贸然更改可能导致数亿用户心智资源的流失。其名称既是商业标识,也是中国互联网亚文化演进的活化石,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改名的成本远超潜在收益。
查看详情
查看详情